发布时间:2022-12-14 来源: 作者: 日点击量:4
2022年,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2022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九个国家宪法日,2022年12月4日至12月10日,是我国第五个宪法宣传周。
1.什么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2.什么是宪法日
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1982年12月4日,我国现行宪法正式实施,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3.什么是宪法宣传周
“宪法宣传周”是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联合部署开展的宣传活动,2018年12月4日的“宪法宣传周”活动是中国第一个“宪法宣传周”。
2022年全国“宪法宣传周”宣传活动的主题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5.宪法的特征是什么
宪法与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都是一个国家的法的组成部分,但它们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不相同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与普通法律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在规定的内容上: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最基本的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活动的原则等。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根本大法,是普通法律立法的最高原则;普通法律不得和宪法相抵触,否则被视为无效。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
6.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
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共有5个部分,分别是: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7.现行宪法历次修改的重要内容。
1988年——私营经济写入宪法,首次确定法律地位;
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改革进入新纪元;
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法治成为国家意志;
2004年——“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彰显以人为本、民生至上;
2018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8.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1)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监督权,议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
(2)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
(3)社会经济权利和文化教育权利。
(4)保障妇女的权利,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保护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正当权利等。
9.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5)依照法律纳税;
(6)其他基本义务。(有劳动和接受教育的义务;以及赡养父母、教育子女和实行计划生育等义务。)
10.宪法中的知识产权规定有哪些?
宪法对知识产权没有的具体规定,有关知识产权的条款有以下三条。
(1)《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宪法》第四十七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