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5 来源: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作者:综合部 日点击量:15
根据《专利导航指南》国家标准,产业规划类专利导航第三个应用场景是区域产业发展路径分析,其目的在于为该区域的产业发展提供具体路径指引,提出区域的产业发展路径建议,包括不限于: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企业(高等学校、科研组织)培育及引进路径、人才培养及引进路径、技术创新及引进路径、专利布局及专利运营路径。
关于导航如何发挥上述作用,本次以《青海镁产业专利导航发展分析》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1.青海镁产业专利申请分析
青海镁产业相关专利申请基本呈现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2000—2008 年青海镁产业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 镁产业相关专利申请量一直维持在 20 项以下。2009 年后专利申请量突破 20 项,2014 年达到 76 项形成小高峰,2015 年申请量比 2014 年有所下降,2016—2017 年专利申请量飞速上升,2017 年青海专利申请数量最多,达到 118 项。青海资源优势加之国家的产业政策推动,镁产业发展环境优化,刺激了相关专利申请量的增加。 2018 年有所回落但仍然拥有较多的专利申请量。但也要注意的是,青海省内申请人专利布局主要集中在中国,只有少数几项专利布局在国外, 因此青海省需要鼓励有优势的企业加快专利研发,完善对外专利布局。
2.镁产业人才团队分析
在提镁方面,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王敏、李颖团队专利数量最多,其次是武汉科技大学的李楠团队、德国 GmbH 公司的 Wolfgang Gerstenberg团队等。镁合金方面,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丁文江院士的数量位居第一。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在专利发明人中位列第二,其担任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专利发明人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吴国华教授、曾小勤教授同样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而蒋斌教授和张丁非教授来自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日立金属株式会社的 Koji Sato 团队、 韩国三星集团的 J.Lee 所在团队、日本索尼公司的 Y.Kijima 团队以及日本佳能株式会社的 H.Suzuki 团队是国际上镁合金领域的主要发明人团队。
3.技术创新路径分析
盐湖提镁技术可以分为 4 个主要技术分支,分别为电解法(761 项,主要来自PPG工业公司、美国哈里伯顿能源服务集团和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热还原法(164 项,主要来自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沉淀法(206 项,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洛克伍德锂业公司、中南大学)与萃取法(576 项,主要来自 OMYA 国际股份公司、EWM 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可以发现电解是未来提镁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其技术路径又囊括电解法与电渗析、吸附法、蒸发结晶法、热还原法等其他提纯方法结合,旨在进一步提高提镁效果和降低成本。
在镁铝合金制备方法改进的技术发展路线中,高温熔铸、水热合成等专利数量最多。此外近年来出现一些新兴制备方法,如真空蒸镀法、黏接法、微弧氧化法等,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与发展空间。
4.相关建议
(1) 结合本地特色,增加专利申请
青海盐湖镁产业的发展需要结合本地特色,联合全省相关公司企业,由政府牵头,设立专门的专利申请促进政策,资助专利企业开展研究,鼓励企业提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尝试进行专利技术布局。
(2) 资源综合开发,制定发展战略
青海省政府需要及时制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发展战略灵活调整思路,向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靠拢,特别注重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真正做到统筹规划、绿色环保、创新工艺、提升效益的宗旨与目标。
(3) 提升关键技术,产学研深度融合
产学研深度融合能够有效促进镁产业发展,因此,综合前述分析,青海盐湖镁产业需要促成中国镁产业先进专利权人,乃至世界镁产业技术专利领先者与青海盐湖企业、国内外知名相关企业的合作,精准寻求如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以及全球镁产业主要技术研发团队等作为合作伙伴,开展共同研究、共同制造、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产业专利导航可以分别从整体专利申请情况、主要创新团队和技术创新路径等角度分析某个区域在特定产业中的发展现状,以及在人才引进、技术开发和企业运营等角度进行专利分析,通过对比国内国外、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和科研团队之间的产业水平、产品水平和技术水平,为区域产业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协同合作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合理化建议。